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区块链:通往Web3.0的高速公路

Web3.0的核心技术是区块链公链技术。作为元宇宙和Web3.0的底层技术,只有掌握了区块链技术才能实现Web3.0。

阅读提示:Web3.0的核心技术是区块链公链技术。作为元宇宙和Web3.0的底层技术,只有掌握了区块链技术才能实现Web3.0。

微信截图_20220831175805.png

  Web3.0是什么?

  等等,元宇宙和NFT还没搞清楚,Web3.0和DAO又强势来袭了?!

  没错,它是2022年最火的赛道,无数机构与创业者涌入其中。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Web3.0,可以说它是——价值互联网。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咨询委员会主任邬贺铨在一次演讲中谈到了自己对Web 3.0、元宇宙等热门话题的理解。他表示,Web 3.0只是Web 2.0的演进版本,还承担不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重任。元宇宙还是个小众市场,前景还不够清晰,也无法代表下一代互联网。

  另外一位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则在刚刚结束的世界5G大会前瞻论坛上发表了《元宇宙:从概念到产业关键技术与发现趋势》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元宇宙将推动进入第三代互联网,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元宇宙互联网,元宇宙将推动互联网进入Web3.0时代。

  业内大咖都对Web3.0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分歧,更别说我们普通人了。不过这也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Web3.0太前沿了,它所代表的未来实在太过颠覆我们以往的认知,以至于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接受它。

  互联网从50年代末开始有了发展雏形,差不多花了12年时间,直到1969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第一节点与斯坦福研究院第二节点的连通,互联网才正式诞生。又过了12年,能够为科学家提供互联网服务(主要是电子邮件服务)的网络才慢慢建立起来。

  1982年,人们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互联网的定义—— Internet是通过使用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连接起来的一组网络。随后,不同国家开始相继接入Internet,并在高校间掀起一股接入浪潮。

  又经过近十年的发展,Internet才开始引起商业界和新闻媒体的注意。1993年,电话拨号上网开始出现,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开始层出不穷。及至1994年,互联网成立25周年的时候,它才真正和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关联。

  而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发展到今年也不过刚刚13年。尽管现在技术迭代的时间非常之快,常常有一日千里之感,但可以想见,以目前人类科技水平的发展来看,Web3.0真正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也许有人会说,Web2.0就挺好的呀,为啥要进入Web3.0呢?今天,我们就来试图以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什么是Web3.0,为什么我们需要它,以及实现它的最核心技术——区块链。

为什么需要Web3.0?

  要解释Web3.0是什么,首先需要从Web1.0入手。

  Web1.0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由于技术和硬件发展的限制,用户只能通过网站接收信息。如果你是互联网早期冲浪者,一定还记得风靡一时的搜狐、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你能做的仅仅是搜索和浏览,像评论和点赞这样的交互,在web 1.0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上图:2021年2月27日,树图公链1.0在主线上网120天后召开发布会。


上图:树图的办公室可以无死角欣赏黄浦江美景。

  Web 2.0时代就是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在web 2.0时代,信息的传播者由原先较为单一的商户变成了所有人。信息的传播渠道也由原来的浏览器网页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平台。这些平台既发布信息,也有大量用户自发创作的内容。信息的表现形式不仅有传统的网页上的图文信息,还有更加丰富的音频视频,用户与互联网的关系不再局限于简单被动阅读,而是变成了双向的。一方面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内容,并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内容获得一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平台依托用户创造的内容,吸引更为多元庞大的用户群。

  想想现在爆火的短视频平台就更加容易理解Web2.0的运行模式。你不仅可以接受资讯、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自行发布自己创作的内容赚取收益,而且平台还会根据你的使用习惯,精准而个性化地推送给你相关内容。

  那么,问题就来啦。大量的通信信息和商业活动慢慢地都集中到了少数科技巨头旗下的封闭平台上,平台依靠用户的创作赚取了绝大部分收益(少量分发给了内容创作者),而且平台几乎拥有任意处置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限制你的流量、删除你的视频,甚至删除你的账号。总而言之,Web2.0的特点就是高度中心化。用户创造内容,平台拥有这些内容。还可以控制这些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给其他用户,获得收益之后,平台去重新分配利益,而且想怎么改规则就怎么改规则,作为普通用户,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么看来,是不是觉得这个游戏规则应该改一改了?

  具体来说,在Web1.0和Web2.0时代用户虽然可以免费使用服务,且在早期引流时还会得到优惠券和消费红包类的福利,但用户数据会被互联网平台占有甚至垄断,用户作为生态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无法从中获益。发展到现在,Web2.0已经呈现出了传播端过剩、渠道过载、用户注意力短缺、无法满足使用的价值需求等问题。

  可以说,承载着人们对于Web2.0中种种问题的不满而诞生了Web 3.0这一概念。与其说 Web3.0是即将到来的下一代互联网,倒不如说它是人们理想形态的互联网。因此也可以把web 3.0理解为去除了当下Web2.0所有缺点的美丽新世界。

  到了Web3.0时代,用户将享有真正的数据自主权。彼时,个人信息将成为用户自主掌控的数据资产。在Web3.0时代,我们不再需要设置各种账号和密码,不用担心忘记各个平台规则不一的密码,更不用回答为了找回密码而设置的灵魂之问:“你的初中同桌叫什么?”“你的初恋叫什么”……你既不需要记住各个平台的账户名和密码,也不需要担心账户名和密码被泄露的问题,而是通过私钥或助记词管理统一的区块链账户,作为与Web3.0交互的数字身份。

  处于Web2.0时代的你一定经历过大数据推荐、大数据杀熟或者数据监听。比如上午看过的机票多点了几次,在下午回来看时就发现价格暴涨;经常吃的外卖越吃越贵;在逛电商平台时推荐的都是你平时搜索过的,甚至是和朋友聊天时聊过的东西。

  在Web 2.0世界里,平台似乎对你无所不知,对你的喜好,你的消费水平,甚至你的感情状况都一清二楚。这是平台基于对用户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分析实现的。平台可以通过你的数据获得更多收益,例如像特定的用户群投放特定的广告,从而获得广告收益。在这个过程中,你既被窥探了隐私,又无法从中获取任何提成。

  而在Web3.0时代,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确权与授权将改善数据归头部平台私藏的情况。用户掌握个人数据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个人隐私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网站或平台对用户数据的获取必须要获得用户的许可,一切不再以平台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形成去中心化的格局。

  在Web3.0的时代,我们只需要一个DID,也就是钱包地址,就可以在这个世界畅行无阻。我们个人的所有链上信息、经历都可以得到数字认证,可以跨越任意平台,用户可以在数据产生、访问、流转和交易中真正获益,使自己的数据不再是互联网平台的免费资源。传统的赚钱方式是工作赚钱,未来可能是人的任何一种链上行为都可能产生经济收益。

  赚钱最终还是来源于“创造了价值”,只是这种价值的形式跟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工作不一样。本质上,Web3.0 使创造者可以更方便地从他们创造的知识、数据、信息获得收益,玩游戏赚钱,学习赚钱,创造赚钱……每一个人既是元宇宙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如果说Web1.0为“可读”(read)时代,Web2.0为“可读+可写”(read+write)时代,那么Web3.0将是“可读+可写+拥有”(read+write+own)的全新时代。Web1.0是过去,解决用户浏览内容的问题,Web2.0是现在,解决用户创造内容的问题,Web3.0是未来,将解决用户信息安全和内容所有权的问题。Web3.0不仅是智能互联网,而且是立体全息的价值互联网。

  当然,眼下对Web3.0美丽新世界的描述都带有某种乌托邦的性质,它的发展与人们的愿景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让它遭遇了许多来自现实世界的质疑和批判。不过,任何以颠覆者的姿态出现的新生事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它究竟会走向何方,且让时间来给出答案。



谁是幕后推手?


  Web3.0的核心技术是区块链公链技术。作为元宇宙和Web3.0的底层技术,只有掌握了区块链技术才能实现Web3.0。

  区块链和比特币并非新兴概念。早在2008年10月31日,一个网名叫Satoshi Nakamoto的使用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本聪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文中描述了一个基于P2P网络、加密、区块链等技术的点对点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这是比特币以及区块链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2009年1月3日,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服务器上,中本聪生成了序号为0的第一个比特币区块,也就是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同时在互联网上线了比特币网络,将比特币落地实现为一个实际运行的区块链系统。

  2009年1月9日序号为1的区块生成,并与创世区块相连接,形成了第一条链。这标志着区块链正式诞生。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理解为一串包含交易信息的数据块按照时间顺序有序连接组成的链表结构。区块链以点对点网络为基础,在区块链网络中每个节点都会处理交易,并以工作量为证明进行投票。投票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共识”。在共识达成之后便会更新分布式,每个节点都会维护自己的账本记录。每个节点的数据都是独立记录和存储的,共识的制定也源于节点的工作量证明。在区块链网络中,不存在任何“中央机构”去限制节点的正常操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称区块链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如果有恶意节点篡改已上链的数据,那么需要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来提供工作量证明。而这对于一个节点众多且分布广泛的区块链网络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如何证明我借给你100元钱?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我借给你100元钱时,有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监督。长者见证了这个过程,而长者的可信度是很高的,于是大家都相信我借给了你100元钱。

  另一种方法是长者不一定一直都在,于是我找了100个普通人见证这个过程。这100个人虽然可信度存疑,但是如果你想赖掉这100元钱,至少要让其中的大部分人改变想法,而这会付出相当大的成本。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区块链结构带来的独特特性——去中心化和信息不可篡改(安全性)。

  不管怎么说,从区块链1.0时代诞生的比特币,到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公链——以太坊,区块链技术已经进入2.0时代。比特币更像是一种合法性尚未实现的货币替代系统;而以太坊则是一个具有生态性的、可大规模应用的智能合约平台,实现从数字现金到数字资产管理的转变。

  Web3.0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想要实现初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这个角度讲,资本是个好东西!

  自从有Web3.0这个赛道以来,2021年是资本出手最为阔绰的一年。根据Galaxy Digital 2021年12月报告,截至2021年年底,风险投资公司对加密行业和Web3.0相关企业的投资规模高达330亿美元,该年投资规模超过了往年对此领域投资规模的总和。其中,在2021年第四季度,加密、区块链领域的企业的平均估值为7000万美元。与其他传统风险投资领域的2900万美元相比,高出了141%。过高的估值除了显示区块链、加密、Web3.0行业更受风险投资的追捧和企业青睐,也意味着在区块链、加密、Web3.0 行业投资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上图:树图员工庆祝树图公有链主网第三阶段 (Tethys) 上线。

  对于web 3.0领域的资金规模来说,目前Web3.0领域并不缺乏资本,甚至呈现出了资本间互相“抢地盘”的状况。根据The Block Research发布的《2022年数字资产展望》报告,加密和区块链领域在2021年通过1703笔投资总共得到了251亿美元,这比从2015年—2020年六年的总和还多,其中比较活跃的资本除了专注于加密领域的新兴资本,也不乏一些在Web 2.0时代就已经声名显赫的资本巨舰,如红杉资本。

  赫赫有名的红杉资本对Web3.0的布局并不算早,但其影响力不容小觑。甚至很多人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是Web3.0”“什么是DAO”这两个问题,就是从红杉资本的推特账户改简介开始的。

  2021年12月8日,红山资本将其官方推特账户的简介从“帮助有冒险精神的人创建伟大的公司”改为“从想法到落地,我们帮助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来打造伟大的DAO”。其中,“buidl”(意思是持续建设)的拼写借用了Web3.0圈内的说法“hodl”,意思是拿住别卖。一时间,“红杉资本改简介”“红杉资本入局Web3.0”的言论满天飞,实实在在地吸引了一大批从未听说过Web3.0的传统互联网人,让他们把目光都聚焦到相关的区块链加密领域,红杉资本的这一举动无意间成为了让Web3.0进入公众讨论领域的重要推手。

  虽然红杉资本很快又把推特账户的简介改回去了,但是在Web3.0领域的布局却是实打实的。仅在2021年这一年之内,在红山资本公开披露的投资金额中,最多的91笔投资中,与区块链相关的投资就有10笔。2022年刚开始,红杉印度又领投了Web3.0基础设施、Layer2龙头项目Polygon。

树图区块链横空出世

  人们对Web3.0寄予了许多期待,其中打破Web2.0的垄断格局是这些期待中最为宏伟的终极目标,尤其是打破平台型企业的垄断。其实,与其说垄断是Web2.0的弊端,不如说它本质上是中心化的弊端。而此类情况在以“去中心化”为精神内核的Web3.0世界中是完全不会发生的。

  在Web3.0的应用里,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生态”这个词语,一条区块链发展的好坏与其链上生态繁荣与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通常判断繁荣程度的标准就是应用的丰富性和易用性。不同于Web 2.0世界中少数巨头各自抢占地盘,在Web3.0的世界里,公链通常会鼓励生态项目多元发展,营造公平和公开的竞争环境。跨链工具的出现和成熟,让各条公链愈发处于和谐共处合作共进的状态。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新型研发机构的“探索者”之一,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团队紧紧抓住计算机中心化系统向去中心化系统迭代的历史机遇,开始研发Conflux区块链底层“开源”系统公链。树图使用“中国原创”区块链底层操作系统,不仅成为了性能全球最为领先的完全去中心化区块链底层公链系统,同时打破由欧美国家在计算机底层技术代码的垄断,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三代公有链。

  2020年10月29日,“Conflux树图区块链公链系统1.0”上线,在不牺牲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前提下,突破了区块链公链在交易吞吐量(TPS)和确认时间(Confirmation Latency)的系统性能瓶颈,达到每秒可处理3000笔以上交易,23秒即可确认交易,是第一代公链“比特币”系统的428倍,第二代公链“以太坊”系统的75倍,将现有计算机硬件物理性能用到了极致。“Conflux树图区块链公链系统1.0”实现了性能领跑全球,动态节点数量稳居世界前三,令世界瞩目。

  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CTO伍鸣指出,长期以来,区块链系统的性能一直是制约其发展和普及的瓶颈,特别是公有链,由于性能的限制,用户之间必须互相竞价,价高者才能把自己的交易记录到区块链上。这样的使用体验就像我们刚刚能用手机上网的时候,又贵又慢,高昂的费用将很多潜在用户挡在门外,也扼杀了无数潜在的区块链应用。

  目前全球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公链是比特币系统和以太坊系统。比特币每秒最多能处理7笔交易,每笔交易(不算排队等待上链的时间)上链以后还需要大约1小时才能确认;以太坊每秒能处理30—40笔交易,交易确认时间是10分钟。作为对比,我们日常用的Visa支付系统实际吞吐量是每秒处理1500至3000笔交易,确认时间大约10秒钟。

  “所以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使用体验距离广泛赋能各行各业还有很远的距离。 Conflux树图公有链系统1.0版本,实现了每秒处理超过3000笔交易的吞吐量,并将交易确认时间压缩到30秒以内,使用体验已经接近传统的中心化系统,足以承载大规模的区块链应用。”伍鸣表示。

  时隔一年,2022年2月,树图研究院又发布了领跑全球的“Conflux树图区块链公链系统2.0”,拥有了更强的安全性、兼容性和适用性,为中国及世界数字经济发展及各种形态的“元宇宙”“Web3.0”提供安全坚实的数字底座。

  截至目前,树图公有链上的账户数已经超过2000万个,系统智能合约部署数量近12000个,日处理交易达30万—50万笔。用户遍布中国、日本、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各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70多个Web3.0相关的生态企业,合作品牌/IP超过260个,发布符合标准的数字证书/藏品发行总量超过460万。生态企业服务的客户包括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环球时报、西安博物院、敦煌美术院、南京市博物总馆、清华大学、航天探维、淘宝、风语筑、LVHM Global、麦当劳、联合利华、奈雪的茶、奥利奥、安慕希、来伊份、王老吉、美的、娇韵诗、乐华娱乐、爱奇艺、开心麻花、哇唧唧哇、华策集团、欢娱影视、湖南卫视、秦时明月、周杰伦、方文山、吴宣仪……

  过去一年,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都在寻求与树图的合作,这条世界第三代公有链迎来了应用爆发期。2022年1月,全球公有链在民生领域的“第一单”开启应用——由上海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联手推出“房屋租赁服务平台”,约3000套公租房信息将陆续“上链”。由于区块链过程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这个公租房网络平台的房源信息不会被房产中介扭曲,让房东和租客从中受益。

  可以预见的未来是,树图区块链系统底层技术将大范围支撑“元宇宙”与“Web3.0”产业,横向、纵向释放VR、AR、游戏、人工智能等相关数字信息产业产能,助力数字治理转型、数字经济的集约式跨越增长。

  纵观这两年区块链的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引以为傲的公链项目,像Solona、Polygon、Avax、Tezos这些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国内的树图区块链因为诞生在上海,同时也被称为“上海链”。业内人士指出,树图链在整体技术上已经相当的成熟,整个生态也比较完善,突破了公有链性能瓶颈的树图区块链技术,解决了区块链科技领域的最核心问题。这一技术突破,推动了需要与区块链系统高频交互的应用,可以使用更安全的且共识统一的公有链技术。避免因联盟链技术共识协议的不同,容易形成“链孤岛”的技术陷阱。更为重要的是,让中国在国际公有链竞争中获得优势,抢占制定公有链技术规则的一席之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树图凭借区块链公链底层技术的突破,全球区块链技术领跑的地位,获得IEEE标准委员会的认可,主导IEEE P3217标准的制定——技术的世界,同样只有领先者才有资格参与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IEEE P3217 国际区块链系统应用接口规范标准的制定,将定义和规范区块链系统的区块链层和应用层之间的交互接口,将应用层开发者从底层共识系统的细节中解放出来,只需专注于业务逻辑而不必熟悉各个区块链系统的差异,从而大幅提升跨平台开发、部署、运行和维护区块链应用的效率,对整个区块链行业的格局和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记者 陈冰)


链接:Web3.0涉及哪些技术?

  Web3.0技术方向包含了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和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用户共识社区)网络组织模式创新。

  此外,Web3.0还需要包括沉浸式AR/VR终端、脑机接口、触觉手套、触觉紧身衣等先进设备,以及虚拟化身(Avatar)、动作捕捉、手势识别、空间感知、数字孪生等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元宇宙是上层建筑,Web3.0是基础设施。Web3.0是技术发展方向的未来,元宇宙是应用场景和生活方式的未来,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依存关系。在元宇宙中,AR/VR解决元宇宙前端的技术需要,而Web3.0在后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声明:①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其内容与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如有侵权,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后删除。②风险提示:请谨防ICO、变相ICO,本站绝不具备任何投资指导意义,请注意风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壹佰财经网

www.100361.com

在线咨询: QQ交谈

客服微信: 107664308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