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获悉,该院日前上线区块链医疗应用,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区块链技术在医疗文书与科研数据领域的应用场景。
一家公立医院为什么要“上链”?
“这是我们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医疗行业持续改革的创新尝试。”
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告诉记者,在医疗领域率先引入区块链技术,是为了推动公立医院探索全新的去中心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体系;更是希望通过技术赋能保护患者隐私、确保医疗文书安全;并为推动整个行业打破信息壁垒、重构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提供全新方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医疗机构逐步实现医疗文书电子化,但电子医疗文书存在系统书写不统一、可追溯性差等短板;加上这些医疗信息由各家医院分别管理和保存,患者面临着获得本人医疗记录和看病诊断历史数据不便捷、不真实、无法界定责任等问题。
据悉,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可追踪可溯源和公开透明可验证三大特征,从“万物互联”到“万物上链”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已经在全院各科室实现从手术医生书写手术记录、主诊医生审核、到电子病历归档等全流程上链,并同步到杭州市互联网公证处和互联网法院等司法机构,实现电子病历电子证据固化。
“医疗文书的‘上链’可以从技术上倒逼医生提高书写病历文书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客观性,推动医疗行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同时,能够进一步保护患者隐私,增强患者使用医疗数据的自主性,推动实现居民医疗信息的共享和医疗的去中心化。”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实现数据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科研数据可靠性和真实性,浙大邵逸夫医院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以数据治理和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基础的“科研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助力构建科研诚信体系。
记者了解到,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利用该平台、从实验室源头入手,实现了对科研数据的全流程上链存证和溯源追踪,对科研全流程进行数字化管控,科研数据和图像等都可以溯源到每一台仪器、每一个时间节点。
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医疗文书与科研数据领域的区块链应用实践,不仅推动医疗机构病历数据安全有效的共享和流转,促进政府、医疗机构、药企、保险等多方联动,建立医疗行业联盟链,解决“医院重复检查”“医疗保险欺诈”“药品假冒”等痛点,让整个医疗健康体系更高效运转;同时,开创国内医学研究工作中科研成果可信溯源的先河,推动构建探索科研诚信体系新模式,提高整个行业的诚信度。
下一步,浙大邵逸夫医院还将不断拓展区块链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探索实践,以“区块链+”为抓手服务全民健康,进一步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水平,为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全球块链商业理事会简介
2017年1月17日,全球区块链商业理事会 (GBBC)在瑞士达沃斯正式成立。包括中国代表在内的来自25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代表齐聚瑞士达沃斯,共同见证成立仪式。
全球区块链商业理事会 (GBBC) 致力于汇集全球政商界的领军人物,推动区块链技术中的创新和进步,培养伙伴关系,提高人们对这一开创性技术潜力的认识,为促进合作和伙伴关系搭建平台。并将协助公司,通过提高对区块链技术潜力的认识,并吸引对这种创新技术有兴趣的企业,来帮助他们的企业成长和提高其影响力和能力。与其他新技术一样,对区块链技术的使用需要谨慎的态度,与其配套的教育对于区块链技术推广是至关重要的。
互联网金融博物馆简介
互联网金融博物馆于2015年5月18日开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冉北街9号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展示面积2000平米。展示互联网历史与金融历史的彼此演化,遴选互联网金融的重要事件与领袖人物,并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先锋者提供一个展示舞台。
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得到北京市金融局的支持,由互联网金融博物馆联合部分区块链业界的领袖机构,于2015年11月在北京成立,之后在杭州(2016)、上海(2017)、美国硅谷(2018)和阿联酋迪拜(2018)等地陆续建立由常务理事发起的区域中心。本中心为民间非盈利性中立机构,期待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块链智库和行业标准推动者。
中心是公益机构,其宗旨是与监管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区块链行业的培训认证和规范发展,鼓励实体产业的广泛应用,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区块链行业启蒙和金融普惠,促进中国区块链业界与全球同行的交流,共同建立行业规则。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和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等担任中心顾问。
诚招合作伙伴
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诚恳邀请各地合作伙伴,联合培训并推荐有潜力的从业人员,建立当地培训代理网点,共同推动中国区块链市场的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