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上线6天下载量突破200万,社交平台掀起“手搓AI应用”热;千问App公测首周下载破1000万,成为海外社交媒体讨论热词……继今年初DeepSeek火爆全球点燃中国AI赛道热度后,近日蚂蚁集团最新推出的“灵光”、阿里旗下开启公测的千问App再成“爆款”,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这些亮眼表现不仅印证了中国通用AI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给持续关注AI赛道的资本市场注入新活力,为相关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对话框输入“创作一款适合小朋友拼读英语单词的应用”,不到1分钟,一个可以看着图片、点击拖拽字母拼写英语词汇,还可以自主选择三档难度的英语学习小程序迅速生成。这就是“灵光”的“闪应用”功能,近日其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股“手搓AI应用”的热潮,网友晒出的应用包括“辅导作业赛博功德箱”“遛娃抽签器”“油车电车省钱计算器”等等。
据介绍,“灵光”首批上线的功能模块除了“闪应用”,还包括“灵光对话”和“灵光开眼”,支持3D、音视频、图表、动画、地图等全模态信息输出,让AI助手不再只会“回答问题”,而是有了“可交互的行动能力”。数据显示,“灵光”上线第1天下载量就突破20万,11月21日冲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工具榜第一。
近日,阿里还启动了千问App公测,其定位是“会聊天能办事的个人AI助手”,将把千问App与电商、地图、本地生活等业务生态深度整合,让AI不仅能理解、能生成,更能跨场景协同、直接把事办成。千问App上线后仅三天就冲入App Store免费总榜前三,一周便突破1000万下载量。
不过,在AI助手赛道上,“灵光”的探索路径有所不同。“很多AI助手多聚焦于文本生成与简单编排,而‘灵光’希望基于全代码生成的多模态输出能力,提供图文并茂乃至更丰富的创作体验,这也是产品技术层面的一次关键迭代。”蚂蚁灵光负责人蔡伟说。
今年以来,国产AI应用爆款迭出,应用边界不断扩宽。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副主任吕鹏表示,2025年,中国AI产业迎来关键转折,正逐步走出“百模大战”的竞争格局,转向以“场景好用”为核心的深度应用阶段。以对蚂蚁集团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的广泛关注为例,市场焦点已不再停留于参数规模或评测成绩,而是更加关注是否能够切实解决问题。
随着AI应用爆款迭出,资本市场相关板块也持续火热。中信证券研究显示,截至2025年11月7日,今年A股中信科技五行业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上涨41%、30%、23%。从细分板块看,AI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AI叙事主线,呈现全产业链普涨特征。
11月21日,16只科技主题基金集中获批,其中就包括华泰柏瑞基金、易方达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7家基金公司旗下各1只的首批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有望为相关板块带来更多增量资金。
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企业也看好市场机遇。清程极智CEO汤雄超表示,人工智能从“技术突破期”迈向“规模落地期”,为整个产业链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他看来,未来的产业机遇不再只是模型本身的竞争,而是围绕“如何让模型更高效、更稳定、更低成本地运行”的系统性升级,包括国产算力适配、推理优化、工具链完善等方向,都将成为推动国产AI生态持续壮大的关键力量,也是产业链上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AI竞争将步入新格局,一方面,消费级应用持续降低使用门槛,激发大众创造力;另一方面,产业级场景加速渗透实体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这也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越来越多具备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的AI智能体不断涌现,AI的价值将从提升个体效率,进一步扩展至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结构性变革。”吕鹏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模型火热的同时,业内专家也表示,一些垂直行业小模型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在很多具体行业里,其产业基础决定了不可能发展大模型。垂直模型、小模型是这些行业的刚需,尤其是门类非常多的制造业,其数据和行业利润不足以支撑开发大模型,当下应鼓励一些垂直行业的垂直模型的发展。”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宫超说。(记者 吴蔚 汪子旭)
来源:经济参考报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